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宽城镇集体工业政策的若干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1 17:14:24   浏览:83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宽城镇集体工业政策的若干规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宽城镇集体工业政策的若干规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城镇集体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对于它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方式也没有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放开。加之基础差,设备陈旧,负担重,积累少,资金困难,后劲严重不足,很不适应整个经济发展
的需要。为了解决其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之真正按照合作经济的原则开展生产经营,加快发展步伐,特作如下规定:
一、各级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应大力扶持城镇集体工业发展。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为搞活现有的和发展新的城镇集体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创造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必需的条件。
(一)各级主管部门、联社要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对企业简政放权,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二)搞好“指导、维护、协调、服务”。重点抓好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发新产品,推进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教育企业遵纪守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重申各级轻工(轻纺)局和联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经费由财政开支,停止向企业收缴合作基金。要加强对各种街道工业、劳动服务公司办的企业的行业指导。
(四)有关行政性公司或具有相当行政职能的公司,要停止管理企业的职能,在一九八七年上半年内过渡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限期内不能实现转变的,一律撤销。
二、坚定不移地搞活企业。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的规定,企业拥有属于自己的资财所有权、支配权,经营自主权,干部管理权,职工录用、奖惩、辞退权,工资、奖金分配权,联营、转产权,机构设置权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侵犯。自文到之日起,企业干部主要通过民主选
举或招聘解决。政府和主管部门不再向其派干部。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原材料和技术优势,以一业为主,广开门路,开展跨行业的多种经营;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产值、产量指标和产品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不得使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硬性下达指令性计划
。鼓励企业参加和发展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企业有权决定企业内部的用工方式,可以集中进行生产经营,也可以分散进行生产经营。
企业内部要推进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推进厂长(含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其任期目标,经济责任、奖惩办法由职工代表大会决定。要认真落实厂长的权、责、利,凡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经营者的个人收入可高于职工平均收入一至三倍。对贡献突出的厂长还给予一次性奖
励。完不成年度责任目标的,应扣减厂长的个人收入。合同期内,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不得随意调离、撤换厂长。否则造成的经济损失,由造成中止经济合同的单位承担责任。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的经济承包责任制。重点是个人、班组和供销环节的责任制。企业有权决
定自己的工资形式,可以采取适合本企业的各种方式把个人劳动的数量同劳动的效益成果挂起钩来,拉开个人间的收入差距,允许贡献大的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
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国家、集体、个人都可以向企业入股,并根据股份多少参与对合股企业的分红。股份制企业红利的分配,本着优先发展生产,适当分红的原则,由股份各方协商确定。
企业要积极开展集体或个人承包、租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经营者的应有权力和合法收入。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企业,经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可以转卖给其他国营、集体企业或个人经营。对资不抵债企业,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处理。
三、财政税收上给予扶持。企业用银行贷款进行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可用新增利润税前归还贷款本息。凡新办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二至三年;对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的贫困县的新办企业,免征所得税三至五年。企业新安置待青年超过职工总数百分之六十,免征所
得税三年;达不到的按每增加百分之十,免征所得税百分之十六。
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还可实行下列优惠政策: (一)为鼓励集体企业增产增收,以企业上年实纳所得税额为基数,按新增利润部分三分之一计征所得税。 (二)对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其新增利润,可在规定期限内,比照银行同类贷款利息,在税前归还
债券本息。 (三)对人均留利不足二百元的企业,给予当年免征所得税照顾。亏损企业扭亏为盈后,也给予当年免征所得税照顾。 (四)企业的危房改造、扩建,免征建筑税。
企业通过减税增加的留利除按规定归还贷款者外,应全部用于发展生产,不得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福利。
四、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速企业技术改造。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积累,还可采取多种渠道,如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引进外来资金,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各级财政都要建立轻纺集体工业发展基金。“七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根据实际情况,从省财政技改资金中拿出一
定数额资金作为扶持轻纺集体工业发展基金。地、州、市、县财政要视财力情况,适当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少数民族机动金、支边贷款等专项资金,也要拿出一定数额来有重点地扶持轻纺集体工业的发展。
银行要按照择优扶持的原则,增加对企业的信贷。对经济效益突出的企业,可适当放宽自有资金比例。
“七五”期间,企业的综合折旧率可提高到9.6%,逐年提高的幅度由企业自定;超过9.6%的必须征得当地税务部门的同意。还可以按折旧金额的50%提取大修理基金,其余额与折旧基金捆在一起,用于技术改造。
五、设立新产品开发基金。集体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1%提取新产品开发基金,计入生产成本。
六、进一步放活企业产品价格。除国家管理的产品以外,企业的小商品价格、计划外组织原材料的产品价格要真正彻底放开。企业可以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对产品价格实行随行就市,也可由生产和经营单位双方直接议价。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干涉。
七、多渠道、多形式搞好经济、技术人才开发。企业可实行经济、技术内部经济、技术职称评定和聘用制,享受与国家评定的经济、技术职称的同等待遇,也可根据企业需要,比照社会上同类人员收入给予高于国营企业的待遇。
企业职工中经过培训或自学成才,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应与国家分配到国营企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在政治、经济待遇上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企业要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作用,注意培养和调动技术工人、技师和能工巧匠的积极性。
企业可以广泛利用社会力量,招聘、借调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工作。凡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受聘、借调到企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国家干部、全民职工身份不变,工作调动也不受影响,工资待遇从优(调离时从优部分取消),其工资允许进入成本。工作有成绩的,应和
企业职工一样受到奖励。
各级计划和教育部门,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名额,要给企业适当照顾。
八、企业的内部分配,在按期按额纳税,保证国家多收、企业多留并留足生产发展基金的前提下,允许职工个人多得。企业工资总额随企业经济效益浮动;个人收入随本人贡献大小浮动。
计税工资,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对有生产出口产品任务的企业,外贸企业按规定给的奖励金用于增发职工资金。在标准工资一个月内的部分,免征奖金税。
经主管部门批准,实行工资包干办法的企业,以上年为基数,产品成本工资含量不增加,利税增长幅度高于工资收入增长幅度的,允许职工工资收入按实列支,计入成本。
九、积极推行职工养老金统筹。有条件的市、县轻工局和联社本着“量入为出,略有节余”的原则,从本年度起,在当地劳动部门、税务部门的指导下,对职工养老金进行统筹安排。养老统筹金可在税前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专项储存,专款专用。没有实行养老金统筹的,企业
可继续执行营业外列支。
十、保护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发〔1986〕63号文件精神,组织有关部门对平调集体企、事业财产问题,进行一次清理,凡是平调集体企业财产的,要坚决退赔;凡对文件规定抵制不办的,要严肃处理;要严禁对集体企业搞所有制“升级”、“过渡”。禁
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集体财产。企业有权拒付国家和省政府明文规定以外的各种摊派。
十一、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十二、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省人民政府过去下达的城镇集体经济政策规定可继续执行,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1987年1月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按期完成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等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按期完成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等问题的通知

财办会[2010] 21号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管理司、铁道部财务司、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财政部于2009年11月和2010年8月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 1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关于采集全国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的通知》(财办会 [2010]18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了建立我国会计人员管理系统的要求。为确保《指导意见》和《通知》有关要求落实到位,现将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关于按期完成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的要求

  《指导意见》和《通知》要求各省级会计管理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以下简称省级单位)在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大多数省级单位按照《指导意见》和《通知》的要求,已建成或完善了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其中部分省级单位还与全国会计人员管理系统进行了接口联调测试。但是,仍有部分省级单位未按有关要求进行管理系统建设,进度偏慢,影响了全国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的整体推进。为此,请各省级单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进一步加快管理系统建设,确保按期完成。

  二、关于信息采集工作的要求

  信息采集工作是完善会计从业人员信息、建设信息数据库的重要基础,对于实现提升会计管理效率、提高会计人员管理水平意义重大,请各省级单位务必重视此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采集、更新的长效方案。财政部将按照《通知》的部署,于2011年4月1日至6月30日进行各省级单位会计人员信息的集中上报工作,初步建成全国人员信息库,并在外网开放会计人员基本信息的查询功能。为此,各省级单位应健全本单位的会计人员信息库,及时更新并导入全国管理系统。

  三、关于启用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的时间安排

  从2011年1月1日起,我部将开通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跨省级单位的调转应通过调转平台办理,各省级单位所辖区域内的会计人员调转通过自建管理系统办理;各省级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恢复已暂停的会计人员跨省级单位调出工作。考虑到调转平台运行需进行必要测试,各省级单位部署相关工作也需要一定时间,现将2011年1月1日—3月31日定为通过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办理调转业务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即从2011年4月1日起,将停止办理非平台的调转业务。

  四、关于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的工作方式

  通过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进行会计人员跨省级单位调转的具体流程如下:

  1.持证人员在不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管辖范围调转工作单位,且继续从事会计工作的,依法向原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提出调转申请。

  2.调出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接受申请并审核同意后,为持证人员办理调转登记表,同时由自建管理系统导出符合《通知》要求的会计人员电子信息(XML信息文件),并上传至财政内网调转平台储存。详细操作步骤见附件1。

  3.持证人员在办理调出手续起90日内,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登记表和调入工作单位开具的从事会计工作证明,向调入工作单位所在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申请办理调入手续。

  4.调入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在核对相关材料和管理平台上的人员基本信息后,应在五个工作日内提出接受或拒绝调入意见。接受调入的,应在平台确认转入,再将会计人员的XML信息文件从调转平台导出,及时导入本省级单位自建管理系统;拒绝调入的,应在平台将该会计人员的XML信息文件退回。详细操作步骤见附件2。

  五、关于过渡期内的其他调转方式

  过渡期内,对于未完成系统改造、无法实现会计人员信息由自建管理系统导出的省级单位,可暂时按原有方式办理调出业务,并由调入地进行调入会计人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对于未完成系统改造、无法将人员信息导入自建管理系统的省级单位,应将导出至本地电脑或服务器的XML信息文件以妥善方式保存,待管理系统建成后,及时导入自建管理系统。

  六、关于按规定不能接入财政内网的省级单位的调转方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规要求,暂时不能接入财政内网的省级单位,也应加快本单位管理系统建设,确保提供符合《通知》要求的XML信息文件,并以适当方式导入调转平台。

  七、关于对调转人员信息的要求

  各省级单位应确保调出会计人员基础信息和继续教育信息的真实、完整。对按原有方式调入的会计人员,调入地应严格审核其从业资格证书的真实性。

  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单位、现所在地行政区划等发生变化的信息项目,调入地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应办理信息变更,确保“基础信息表”中为最新信息。

  执行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

  财政部会计司 赵劼 010-68552544,zhaojie7@mof.gov.cn

  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王玉林 010-68553111,wangyulin@mof.gov.cn

  用友政务软件有限公司 程海先

  010-88820666-7019, Chenghx@ufgov.com.cn

  

    附件:1. 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调出端操作步骤

       2. 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调入端操作步骤





                                   财政部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附件下载:

附件: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操作步骤.doc
http://kjs.mof.gov.cn/zhengwuxinxi/gongzuotongzhi/201012/P020101202559713259299.doc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印发处理案犯的布告时应将检察院提起公诉在布告上写明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印发处理案犯的布告时应将检察院提起公诉在布告上写明问题的批复



1962年9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62年8月28日(1962)法研字第100号请示函收悉。我院同意你院意见,即人民法院印发处理案犯的布告时,应将检察院提起公诉一项在布告上写明。同时应告诉下级法院,死刑案件布告的张贴范围,应加以限制,一般只能在罪犯作案的地点、执行死刑的地点张贴,不要到处张贴。

附: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张贴布告问题的请示 (62)法研字第100号
最高人民法院:
本院于上月23日接东乡县人民检察院“关于司法机关向外出布告时是否要表明公诉机关的报告”。我们认为,人民检察院是代表国家的公诉机关。人民法院印发案犯处理布告时应将某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这一来历写清楚,以表示我国法制的完备。但现在各地对出布告是否要载明公诉机关的问题,不够统一,今后有无统一的必要,请指示。
1962年8月28日